一、原理 超聲波物位計由超聲波傳感器及電子變送器單元構成。傳感器安裝于容器上部,在電子單元控制下,傳感器向被測物體發射一束超聲波脈沖。聲波被物體表面反射,并被傳感器接收轉換成電信號。從超聲波發射到重新被接收,其時間與傳感器至被測物體的距離成正比。電子單元檢測該時間,并根據已知的聲速計算出被測距離。通過CPU的運算就可得出物位值。 二、技術問答 1. 超聲波物位計適于什么樣的應用環境?通常應用于溫度在-40℃~95℃之間、壓力在3Bar(5kg/cm2)以下的場所進行液位或料位的測量。在常溫、常壓的情況下,選擇超聲波物位計測量液體液位是*佳的選擇,具有工作可靠、安裝簡便、使用周期長、免維護的特點,并具有相對的價格優勢。由于超聲波物位計在測量物位時,與被測介質不接觸,同時為全密閉防腐結構,因此對于粘稠的、腐蝕性的、渾濁的等各種液體的液位測量,效果*佳。 2. 對于密閉容器內的揮發性的液體的液位測量,應注意那些事項?應注意兩點: a 容器內氣體聲速可能與空氣中的聲速不同,如液位計不能對聲速進行修正,則會出現一定的誤差; b 揮發性的液體會在超聲波液位計探頭表面凝結,阻擋聲波的收發,要求液位計具有可變功率控制功能。我公司產品能夠滿足以上要求,并有大量的實踐應用。 3. 超聲波物位計對固體料位的效果如何嗎?使用超聲波物位計進行料位測量是可行的,有足夠的應用經驗和成功實例。在對料位進行測量時,應選擇好安裝位置,選擇料面相對平整的位置;對于粉末狀的料位,可選擇功率(量程)更大的物位計進行測量。 4. 對于液面劇烈波動的液體,如何使用超聲波液位計進行液位測量?有三種可行的辦法: a 選用具有自動功率控制功能的超聲波液位計 b 選用更大量程的超聲波液位計 c 在液體中加入塑料管,測量塑料管內液位 5. 兩線制超聲波物位計與三線制超聲波物位計有和不同?兩線制超聲波物位計其供電(DC24v)與信號輸出(DC4-20mA)共用一個回路,僅使用兩條線即可,為標準的變送器形式,不足之處是發射功率相對略微微弱一些。三線制超聲波物位計實際上為四線制,其供電(DC24v)與信號輸出(DC4-20mA)回路分離,各使用兩條線,當它們負端共地相連時,通常使用三條線即可。其優勢是發射功率較大。 6. 什么是超聲波物位計的盲區?超聲波物位計在發射超聲波脈沖時,不能同時檢測反射回波。由于發射的超聲波脈沖具有一定的時間寬度,同時發射完超聲波后傳感器還有余振,期間不能檢測反射回波,因此從探頭表面向下開始的一小段距離無法正常檢測,這段距離稱為盲區。被測的*高物位如進入盲區,儀表將不能正確檢測,會出現誤差。如有需要,可以將物位計加高安裝。 7. 超聲波物位計是超聲波液位計和超聲波料位計的統稱。當用于測量液體液位時,通常稱為超聲波液位計。當用于測量固體料位時,通常稱為超聲
順應潮流物位儀表是占領國內市場關鍵
儀器儀表作為測量器具現如今已經是一門較為完整的學科?,F代儀器儀表的發展在工業的發展進程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推動下,*初作為測量器具的儀器已發展成一門較為完整的學科,并在當今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專家總結其作用稱:儀器儀表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工業生產的“倍增器”,**上的“戰斗力”,國民活動中的“物化法官”。
根據國際發展潮流和我國的現狀,現代儀器儀表按其應用領域和自身技術特性大致劃分為6個大類,即工業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科學儀器、電子與電工測量、醫療儀器、各類專用儀器,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元器件及材料。
物位儀表在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儀表。我國地域遼闊,工業種類齊全,所以物位儀表的需求量很大。同時競爭也非常激烈。國內物位儀表生產廠家眾多,但大多是技術含量較低、價格較低的產品,銷售臺數很多,但價值不高。**的現代新型儀表大多進口,特別是大型企業用的物位儀表基本都是進口儀表,甚至壓力式或差壓式液位計也都用進口或合資企業的壓力或差壓變送器。因此,開發、生產**先進的物位儀表仍然是占領國內物位儀表市場的關鍵。
固體料位測量一直是個難題,很難有一個準確可靠的*佳測量方式。過去以重錘式為主,這種機械式儀表故障多,壽命短。近年來,射頻導納、超聲波、雷達、激光式物位計在測量固體物料上顯示出各自特點,使固體物料料位的測量水平顯著提高。目前,相對比較,還是射頻導納物位計適應性更強些,價格也低些。超聲波物位計在粉塵量不大的場合其無接觸測量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這兩種儀表將是固體物料測量市場有力的競爭者。同時液體料位測量在環保業也越來越收重視,環保包括污水處理行業,近年發展很快,所需液位計不斷增加。污水處理、水池、水箱過去以靜壓式液位計居多,隨著超聲波液位計價格不斷降低,將會在環保行業中大有用武之地,特別是在泥位測量、泥水分層測量上更顯出其優越性。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物位儀表會有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不斷提高現有物位儀表技術水平和開發新型物位計將是適應市場需要的永恒課題。